赞美闲散
赞美闲散是罗素写的一本小短文。分为工作、教育、爱情、社会、文明五个部分,是他的一些思考。上来的第一句话冲击力很强,“拼命工作是奴隶的道德,现代社会不需要奴隶制。”这本书成书时间是大约一百年前,现在读起来仍不过时,不得不感叹好的作品必须经得起考验,或许还印证了那句话,“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。”
对于工作,他说“义务”这一概念是权力阶层诱导他人为自己谋利的手段,一部分人忙是为了另一部分人闲着。当今都市人的乐趣越来越被动,主动性发挥的精力已经被消耗了,同时在艰苦劳碌下,人性中的善良很难被激发出来,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,人毕竟是动物,在并不舒适的环境下,确实很难像机器一样无感情的行事。
在当今这个文科式微的大环境下,我们是否还需要学习看起来“无用的”知识呢。我是工科生,我最大体会在于在真正面对人生的课题时,这些可以增加工作效率,产出的知识无法帮助我解决任何问题,接受了这么多教育,看过这么多专业书,在人生的课题上是那么苍白。不是只有增加GDP数字的知识才是有用的。罗素也对此说出了自己的见解。
“无用的”知识让我们学会深度思考,因为最佳的行为应是建立在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上,而非“某种浪漫却失衡的自信引发的狂热冲动”。在高中时,好多次想象自己怎么学习就能分数上涨,精确计算后得出结论,自己能上什么大学之类的,想到兴奋时,甚至会整个人激动起来。从现在的角度看起来,这其实就是一种浪漫却失衡的自信引发的狂热冲动。尊重事实和客观规律我想在任何时候都是需要的。
“社会需要的既非唯命是从也非反叛不羁,而是善良的天性,以及对人和新思想普遍的友好态度”,唯命是从的人在当前的社会下确实很普遍了,对上软弱,对下宣泄,这都是一大群权威压迫下造就的产物。人人都有尊严,谁也不比谁更高贵,大家都是鲜活的生命。相反的,我们应当培养的是友善的大人,让孩子感受友好,而不是用抽象狂热的目标让他们奋斗。
关于教育,罗素提出的观点令人感同身受,也是我在教学中体会到的,他说“劳碌过度的教师根本不可能一直保持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喜爱;他们对孩子的感情,最终会变得同知名甜品店的学徒看待马卡龙一样。我不认为教育应该成为任何人的全部职业:每天最多从事两小时的教育工作便已足够,其他时间,教师应该去做一些不必同孩子打交道的事。”,同时他说“而只要孩子能感受到你喜欢他,那你的任何决定几乎都将是正确的。毕竟,任何聪明的规则,都无法代替情感和体贴。”
现在的教育更多的强调的是技巧,是手段,就像很多人在管理时选择的一样,整个社会都在教你技巧的重要性,但是这个多元的世界在这个问题上是否有其他解呢。我在带过的唯一一个班的学生身上体会到,相对宽松的环境也许能达到一样的效果,感受到你的信任,确实很多事情并没有那么复杂。
在年轻人犬儒主义中,他形容“人本身就像只大摇大摆的可笑动物,在属于无限沉默的某个短暂插曲中大吵大闹。”人类还是太渺小了。现在的教育看似高效统一,生产出来的只是一种新型的愚蠢罢了。作为统治者,也不可避免的走向愚蠢,这是谁都逃脱不了的宿命。
除了对工作、教育、社会的思考,罗素还谈到了“文明”。他说–现在可真是无论走到哪里,都摆脱不了“文明”啊!联想的现在所处的单位,真是印证了那句“最混乱、最无组织、最令人不满的人类活动,往往都发生在赚不到钱的机构中”。这也是资本主义的某些优势,要知道第一届开始盈利的奥运会就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,而我们这些赚不到钱的机构,最终的结果就是混乱、无组织且令人不满。
现代非理性主义者的代表性观点包括:强调意志而非思想和感情;美化权力;相信源自直觉的“假定”命题,反对观察和归纳法的检验。对应的不就是那些令人熟悉的口号。吃苦耐劳、公仆以及996。
这本书读完之后,可以一窥罗素对这些问题的思考,当然限于篇幅,无法深刻的去探讨,但我想这些思想就像是种子,播种下去,慢慢生根发芽,随着阅历的增长或许会有新的体会。
罗素说:“拼命工作是奴隶的道德,现代社会不需要奴隶制。”希望我们都能保留一份闲散,去思考、去观察,让认识更接近本质,不盲目生活,不做现代社会里的奴隶。